
宗教所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特殊的文
化現象。廣義上講,宗教本身是一種以
信仰為核心的文化,同時又是整個社會
文化的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宗教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發揮著作用,而且對社會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産生了影響

佛
教
佛教(Buddhism)起源於遠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佛)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發展為宗教。全世界約有5億佛教信眾[1][2][3][4][5][6][7][8],常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上尤其是對於東亞、中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曾具有廣泛的影響。21世紀世界佛教徒的人口分布是:漢傳佛教地區67.3%(3億6千萬人),南傳佛教地區28%(1億5千萬人),藏傳佛教地區3.4%(1千8百萬人),亞洲以外地區1.3%(7百萬人)。[9]
佛又稱如來、應供、佛陀、佛祖、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大雄[10]。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按照佛教的觀點,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就在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他所發現的道理。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從悉達多所悟到的道理裏,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资料来自wiki


基督教
基督教相信那位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或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的形像樣式造人[1]。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他降世為人,為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並三天後復活。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也將復活,與神同在,有永遠的生命。他是人類的救主。
基督教的教會在公元四世紀按教義中耶穌升天後建立,第一間教會約於公元33年出現,約於公元325年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成為羅馬帝國國教,11世紀東西教會大分裂,因羅馬帝國滅亡後的差異化發展,形成羅馬天主教會(天主教)為首的西方公教,和君士坦丁堡正教會為首的東方正教。16世紀西歐又爆發了反對天主教的宗教改革,由馬丁·路德、烏里希·慈運理、約翰·喀爾文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奠定新教(抗議宗,或稱更正教)基礎。
美國是當前全球基督教最興盛的國家之一,約70-80%的美國人口屬於基督教的各種教派,包括摩門教(被認為是基督教的異端或廣義基督教系的新興宗教)[2][3]。基督教的中國人口難以確切統計,某些人甚至高估至八千萬至一億人[4]。在中國五大宗教占據兩席。
资料来自wiki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阿拉伯語:الإسلام, al-’islām;阿拉伯語發音: /ʔislæːm/ ( 聆聽)[a])舊稱回教、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論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為造物主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這一名稱來自《古蘭經》,源自閃語字根S-L-M,意為「順從(造物主)」;實際上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並認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順從安拉;伊斯蘭教認為安拉在人類歷史長河派遣了眾多先知給全人類,歷代各個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先知,古蘭經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禮、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1]。伊斯蘭教還擁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該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著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2]。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葉派(10%-20%)兩大派別[參 1][參 2][3],另外兩派中均有人同時信仰伊斯蘭神秘主義[4]。伊斯蘭教是中東、中亞、東南亞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國、德國、中國西北部、俄羅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有最多穆斯林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佔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參 2]。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1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人口[參 3]。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6][參 4]。
资料来自wiki

道教

天
主
教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1]。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張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鶴鳴山修道,創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為傳教區域。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2]。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中原萬物的本原[3]。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4]。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5]。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6]。
资料来自wiki
天主教(拉丁語:Catholicismus;英語:Catholicism)是對羅馬公教會(英語:Catholic Church)發展而來的一派基督教神學信仰、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綱常、精神意志之總括,意為「普世的」(英:universal)。天主教是基督教的最大主要宗派。
明神宗萬曆年間從天主教托缽修會耶穌會傳入中國,經當朝禮部尚書之徐光啟與利瑪竇等耶穌會士討論,取儒家古話「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稱其信仰之獨一神靈為「天主」,故稱。
天主教會(英語:Catholic Church)亦稱「大公教會」。「大公」(英語:catholic)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區別於聖座共融的狹義「羅馬公教會」[1]。
當羅馬公教與「新教」(英語:Protestantism)並提時亦稱「舊教」,即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與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资料来自wiki